中山大学北校区

人气指数:0 页面更新时间:2016-07-13 20:42
网站介绍

  中山大学北校区占地0.39平方公里,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(原东山区),处于东风东路与中山二路之间,西邻广州市烈士陵园、东近农林下路。校区周围大型医院林立,包括中山大学附属医院、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、中山眼科中心、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等附属医院,以及广东省人民医院、广东药学院附属医院、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。校区内林路蔓蔓,环境优美、建筑雅致,在广州市区中心繁华地段依旧保持严谨治学的独特气质。

  北校区以医科教学、科研为主,驻校区的单位有医学部,中山医学院、公共卫生学院、光华口腔医学院、护理学院,学校部处、直属单位等的部分延伸机构以及实验动物中心、医学图书馆、医学档案馆等。目前在北校区学习生活的学生共五千余人,主要是上述医科学院的二年级以上本科生、硕士生、博士生,还有各附属医院的部分研究生和进修生。校区内设有北校区办公楼、教学科研区、学生生活区、教工生活区等。 中山大学北校区历史悠久,分布着不少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建筑。

  北校区办公楼亦称“红楼”,座落于北校区南门百子岗,楼高三层,分前后两座,是一座中西结合具有欧洲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建筑物。该楼在1916年始建、1918年竣工,曾是当时的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的医院用房,1926年用作中大医学院附属医院留医部,1953年辟作华南医学院行政办公楼。1996年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,2000年被列为广州市古典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。办公楼顶层仍保留着1986年邓小平亲笔题写的“中山医科大学”题字,前座门柱镶嵌着2004年复制的、由曾任中山大学校长的戴季陶于1927年题撰的“医病医身医心,救人救国救世”黑色大理石对联,办公楼门前竖立着孙中山学医纪念铜像。

  医学图书馆前楼是一座具有欧洲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建筑物。始建于1916年,1918年竣工,用作当时的医学院校舍,1953年用作图书馆一直至今。该建筑在抗日战争期间曾被侵华日军作为细菌战广州大本营,现已被列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、广州市古典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。

  医学博物馆楼又称“小红楼”,位于医学图书馆东侧,是一座中西结合具有欧洲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三层小红楼。1925年竣工,曾用作学校行政办公场所,2004年辟为中山大学医学博物馆,馆内展品展示了我校医科教育从1866年博济医学堂以来、一百四十多年崎岖坎坷、铸造辉煌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。馆旁立有当年刻有“博济医院”名称的石柱,以及中山医学院首任院长柯麟院长的“崇尚医德、端正学风”的题字。

  随着我校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,以及社会各界和校友的大力支持,一部分有着重要意义和功能的建筑相继建成。北校区校友会堂由原中山医科大学五七届校友倡议,并由校友会发动海内外校友、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士捐资在大礼堂原址重建,于1990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,用作举行如开学典礼、毕业典礼、实习动员大会、晚会等大型活动之用。何母刘太夫人实验楼是1992年由何善衡先生捐资兴建,1995年竣工,楼高21层,建有中山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及各种实验室,用作医学基础教学及科研之用。医学科技综合楼位于校区东南角,于2008年竣工,楼高15层,建筑面积为3.8万平方米,分东、西、北翼,建有中山大学临床技能中心、中山医学院各教研室、部分教学实验室及科研实验室。
  
  中山大学医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,早可追溯至创办于1866年的博济医学堂,它是我国早的西医学府,孙中山先生1886年曾在此学医并从事革命活动。经过一百四十多年的薪火相传,我校的医学教育形成了以严肃的态度、严格的要求、严密的方法,牢固掌握基本知识、基本理论、基本技能的“三基”、“三严”的优良教学传统。近年来,我校医科教学探索早期接触临床、早期接触科研、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的“三早”新模式,逐步形成了我校医学教育“三基三严三早”的特色。

  2001年10月两校合并,为医科教育的发展树立起新的里程碑,开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已取得显著成绩。2010年11月,中山大学医科成为教育部、卫生部首批“两部共建医学院”。广州北校区是中山大学医科的主要集中地。

免责声明:
此页是<中山大学北校区>的介绍页面,并非官方站点,我们收集于网络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。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

网站资料
网站名称: 中山大学北校区
网站栏目: 网站简介 网站链接
网站链接: www.gzsums.edu.cn
收录查询: [百度收录] [360收录] [搜狗收录] [必应收录] [谷歌收录]
网页版本: Mip版 手机版 电脑版
本页链接: https://wang101860114.honpu.com/